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的夏天不过是与好书相遇

中国摄影 中国摄影杂志 2022-12-25


由《中国摄影》杂志社和影上书房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从中国大陆的143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245种268册中,评选出了5大类15种入榜图书。与往届一样,《中国摄影》编辑部还倾情推荐了榜单之外的2020年摄影阅读书目,作为图书榜的补充和延伸,以飨读者。




《1900-1909:变局》《1910-1919:觉醒》(“图说20世纪中国”系列)

师永刚、东亚、何谦  编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9月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人类历史成为了“可观看的历史”,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巨变时代,而能够以图证史、以图说史则是摄影对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这两册《图说20世纪中国》选取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两个重要十年——1900-1909年和1910-1919年。编著者作为历史学者除了钩沉来自中外摄影者的大量稀世图片外,更以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为线索,将这一张张老照片拼合成一部简明的视觉读本。书中的图片信息量极其丰富,从历史事件到重要历史人物,从达官贵人的形象到贩夫走卒的样貌,从百姓的市井生活到社会的风尚变迁,多视角地展示了从清末到民初这段在今人来看既陌生又熟悉的历史。



《北京城市影像志——新中国成立70年北京百姓生活变迁史》(上下卷)

李健  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20年3月


这是一本北京的图像断代史,以1000多幅摄影作品勾画出1949年至2019年北京的历史变迁。该书编者挑选的图片不仅着眼于宏观的历史线索,更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照片来映现历史的细节,满满的“回忆杀”引发读者共鸣。书中还有十多篇文章分别讲述一些重要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全书结构丰满、有点有面。书中如此巨量的照片,每一幅都标注了摄影者或者图片来源,显示出编者的专业和严谨。唯一要吐槽的是,该书近两千元的定价,有点拒读者千里的感觉。



《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三卷本)

高琴  主编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20年5月


本书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持的“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第二期工程的成果,汇集了60位出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摄影家的口述整理、代表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末是这批摄影家工作的黄金时间,他们拍摄的不少作品已经成为新中国摄影的经典作品并广为传播;他们的影像和经历,以及他们对摄影的认识都是我们理解新中国初期影像的重要材料。书中全部60篇采访的时间都在2015年至2016年区间,书出版时有几位接受采访的摄影家已经去世,让书中的史料越发显得珍贵。



《对影胡说》

胡武功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0年6月


本书汇集了陕西摄影家胡武功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100余幅作品,每一幅照片都配有摄影家本人撰写的简短阐释。这些文字经常是从照片拍摄的人物,涉及的民生民俗以及当时的拍摄经历等谈起,夹叙夹议地讨论社会现象、人生感悟。影像与文字相得益彰,读起来意趣盎然,不经意间勾勒出社会转型的生动细节。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

解海龙、王薇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0年10月


生活中的解海龙给人轻松、活泼和诙谐的印象,但在这部以他50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的自述中,则让人感到更多的是沉重、责任与付出。诚然,对于从一名普通工人到知名摄影家的解海龙来说,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地了解荣誉背后他的艰辛历程,同时,这部自述也生动地记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与解海龙同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摄影家的工作与生活风貌,从中也可以管窥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历程。

 


《从北平到延安:1938年美联社记者镜头下的中国》

宋玉武  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


这本书收录了美联社记者霍尔多·汉森(Haldore Hanson)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从北平出发,穿越冀中游击区、晋察冀边区直到革命圣地延安采访拍摄的一批新闻照片的采访集。书中还配有霍尔多·汉森的沿途采访日记,记录了敌后抗战的军民风貌以及中共领袖和高级军政干部的生动形象。霍尔多·汉森的拍摄风格平实质朴,图片信息量十分丰富,不仅涉及社会人文还有部分抗日根据地和沿途的地貌景观,堪称是对中国抗战史的一份图文并茂的注脚。

 


《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

郑梓煜  编著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7月


中国人一直非常在意外来的眼光,这才有了当年卡蒂埃-布勒松、安东尼奥尼先被隆重接待,后又被猛烈批判的反差。于是很多年来,我们对别人的观看经常也只是进行选择性地观看。选择无可厚非,这本汇集了120位外国摄影师的370幅中国照片的书也是选择的结果。但是,仅从作者数量来看,该书大大拓展了中国读者最耳熟能详的那十多位1949年以来拍摄中国西方摄影师名单。更可贵的是,该书在以年代为线索梳理这些作品的时候,通过对其中十多位摄影师的详细介绍,强调了摄影师因不同身份背景而具有的个体视角,努力打破只有一种既定的外国人眼光的误解,以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来看待来自他者的观看。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晋永权  著

活字国际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0月


我们通常会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写就的,表现在摄影的领域就是人人都追求“杰作”,或者对那些创造“杰作”的人津津乐道,而普通人的摄影经常被淹没在时间的大潮里。曾身为摄影记者的晋永权用20年时间收集了3万多张佚名照,拍摄时间主要集中在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的这40年间。这些单张并不起眼的照片,经过选择与编辑,以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摄影本身的日常性和大众性。这本书在普通人自发或者从众的拍摄和被摄行为之中提炼出普遍的时代逻辑,用普通人在照片中的眼神或者动作投射出国家与社会的巨大变迁。因为被切断了语境,这些佚名照已经变得暧昧和多义,晋永权的工作更像是一个引子,让这些曾经流散的照片重回公众的视野,提醒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经验去补白它们。


 

《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山西国宝精华”系列)

三晋出版社  编

厉晋春  摄影

姚远、候序楠、高旭珍、董健楠、田瑞媛  撰文

三晋出版社

2020年11月


这套由三晋出版社主编的这套8开大小的宋塑图录不太像是传统的书,编者通过散页装的形式营造出一种仪式感,每页一尊的塑像照片天然就应该被装裱在画框里观赏,而不是被翻阅,因为跨越千年的精美泥塑的每一处细节都值得被凝视。


这套图录以柔和的布光、精准的对焦和景深控制,很好地还原了宋塑的面貌特征,表面细微的龟裂清晰可见,哑光纸面也强化了文物的视觉表现。摄影师展现出了沉稳与克制的影像把控力,构图中正,避免了拍摄塑像时常常因空间限制而出现的形变。印刷色彩也很好地对石绿、靛青、土红等传统矿物颜料进行了还原。

 


《影像杂谈》

陈丹青  著

理想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0月


这本书是陈丹青关于摄影、影像的杂谈合集。既非职业摄影实践者亦非摄影理论家的陈丹青有谈论摄影的资格吗?这是他在书中向自己提出的设问。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一判断源自于他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国当下对于现代性观看视角存在普遍缺失:“动问四座,我们高等艺术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对摄影史全然无知。”显然,在他看来,摄影所带来的现代性观看方法远比摄影技术本身的学习更重要,对于相关认知的匮乏,专业高等院校的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普罗大众?


这不是一本逻辑严谨的摄影理论著作,而是一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摄影杂谈文集,陈丹青的行文纵横于美术、摄影、媒介探讨、文化现象、艺术家个案等各类话题之间,书中饱含了充足的文艺养分。


 

《1988年以来的中国影像艺术》

李笑男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0年1月


如今视频影像越来越多地与摄影作品发生重叠,引发了中国摄影实践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以1988年张培力的单频影像作品作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作品的起点,对影像艺术这一媒介的中国本土探索进行了梳理。全书结构清晰,虽然是以时间为主要线索进行的梳理,但其内容并没有局限于时间线的简单罗列,而是结合了不同地域、艺术团体、各类思潮和媒介特点等多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重要作品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评价。静态的书本并不会对影像作品的理解有太多障碍,书里提到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相应的插图。绪论与结语中包含了作者对于影像艺术的理论思考和对中国本土影像艺术流变的考察,不同功能版块的字体区分鲜明,具有友好的阅读体验。

 


《聚焦与失焦:传统在当下》

王川、王彦慧  著

2020年5月

河北美术出版社


绘画出身又转投影像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川,有着几十年绘画和影像创作的实践经验,加之多年的艺术教育经历和对摄影图像语言的研究,他试图寻找一套图像话语的语法规则,以此理出一条线索,再以此为依据,展开自己的图像世界,使摄影的展示成为一种图像叙事,使摄影术成为一种图像撰写术。

全书分为两大章节“再聚焦:传统在当下”和“失焦:从图像、影像到幻想”,并在此之下分出十几个小章节。虽然是一本偏重学术意义的书,但是当作者带着强烈的实践者的身份讨论问题的时候,字里行间就少了晦涩生僻,娓娓道来的文风读来很是顺畅。

 


《上海师傅:最后的手作记忆》

周祺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年8月


本书是作者有感于本地(上海地区)传统日常手工业者的渐逝而展开的一系列考察和记录。从2012年开始,作者用8年多的时间,身体力行地寻访到60余位上海手作师傅,以摄影、口述记录和插画的方式来展现师傅们日常生活的样貌,以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虽然作者所拍的照片可能并不是我们惯常认为的“好照片”,但当这些看似随手拍摄的照片,与上海手作师傅的手写文字、口述文字,以及作者的插画融合在一起呈现时,寻访的在场感跃然纸上。这本书也体现了作者身为设计师的优势——会更了解如何以最恰当地方式去设计书中的图文。该书可以说是作者于2013年出版的《上海杂货铺》一书的延续,从图文记录到书籍呈现都再现了其强烈的个人风格。

 


《黑昼》

郁大波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0年12月


翻阅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从质地柔软的黑色绒封面装帧到书内巧妙的编辑和设计,与摄影师的影像情绪表达结合得非常对味。书中的大部分照片拍摄于摄影师所生活的城市苏州,他持着相机在夜间独自行走,沿着大街小巷、街心广场拍摄的人物和景象,既是与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对话,也是自己追求自由表达和精神慰藉的出口,正如书中最后图片编辑孙惊涛的文字中所言:“黑暗让他与外界更贴近,黑暗也让他看自己更真切,他在黑暗中发现自己、发掘自己、重塑自己,从而让自我更加清晰与独立。”

 


《此时此地:玛格南街头摄影经典》

[英] 斯蒂芬·麦克拉伦  编著

郑惠敏  译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从玛格南图书社1947年创立以来,旗下的诸多摄影师一直秉持着街头摄影的传统。该书以巴黎、东京、纽约和伦敦这四座国际大都市为中心,呈现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街头日常,收录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玛格南初始成员到最新成员的300多幅摄影佳作,包括卡蒂埃-布勒松、罗伯特·卡帕、布鲁斯·戴维森、艾略特·厄威特、马丁·帕尔、布鲁斯·吉尔登等60多位知名摄影师的作品。斯蒂芬•麦克拉伦还在书中阐述了玛格南街头摄影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并对相关的摄影师及其创作进行了深入剖析。该书对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师和摄影史研究者来说都是颇具价值的案头读物。

 


《邱园的故事》

[英] 林恩•帕克  著

[英] 基里•罗斯–琼斯  译

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年1月


这本横阅的摄影图文集,以邱园的景观和建筑建造为主线,通过250张黑白照片娓娓叙述了邱园作为公共机构的历史轨迹,其中的一些影像之前从未面世。邱园,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植物园,被誉为植物世界的诺亚方舟,在景观和建筑方面为世人所熟知,但它的意义绝非仅止于这些方面,对于政治、经济、战争、殖民、全球化等不同方面的解读,这本关于邱园的书提供了足够的开放性。从摄影史的角度浏览本书,应该是其中独特的一种阅读路径,书中照片的时间跨度为1840年代至1970年代,恰是摄影术发明之后至彩色摄影到来之前的古典时期。书中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的人物摄影、欧尼斯特•威尔逊的植物笔记,银版摄影法拍摄的棕榈温室,立体摄影时代的T形温室等,还有从明信片到探险者的相册,从档案文件到艺术照,从实用性到商业用途的照片,这些影像让人重温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

 


《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 阿拉•古勒  摄影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序

邓金明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1月


“阿拉•古勒之于伊斯坦布尔,如海伦•莱维特之于纽约,罗伯特•杜瓦诺之于巴黎,森山大道之于东京。”这些历史名城似乎都有着一位摄影师作为代言人。兼具摄影师、记者和作家身份的阿拉•古勒是亚美尼亚族裔土耳其人,联想到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曾经的大清洗,他的影像分外透着对伊斯坦布尔深深的爱。相比于他的玛格南同事亚历克斯·韦伯彩色版的《伊斯坦布尔:百名之城》,古勒镜头下的伊斯坦布尔依然还徜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这些照片中绝大部分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记录。伊斯坦布尔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些地标性景观,如加拉塔大桥、蓝色清真寺、大巴扎等,这些藏着奥斯曼帝国乃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秘密的历史遗存,频繁地出现在古勒影像中,构成了照片中众多居民世俗生活的最强有力的背景。这些影像中的生动细节,是理解“伊斯兰土耳其化”的绝好视觉例证。在城市记忆的维度,将古勒称为“伊斯坦布尔之眼”,并不为过。


 

《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

[德] 维姆•文德斯  著

刘思宇  译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7月


维姆•文德斯作为著名的电影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毫不逊色,他在中国的拥趸不仅横跨了电影界和艺术界,还包括了摄影界。本书是维姆•文德斯多1970年代至1980年代十年间的403张宝丽来照片的集结,并配有36段感性的文字,记录了这位电影人的日常生活、旅行、交友和工作,这些场景在宝丽来照片的再现,仿佛让时光倒流。每个人只能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结缘,宝丽来与文德斯的电影时光有着最重要的联系:“宝丽来是一件多么独特的事情啊!它曾经像科幻小说中的事物一样的新奇,如今却已是明日黄花。”重温文德斯当年的感慨文字,想想宝丽来的出世曾被认为是“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之间缺失的一环”,在手机屏幕观影的当今,颇有一种语境轮回之感。

 


《中国•1980》

 [英] 迈克•埃默里  著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明琦枫  译

2020年12月


迈克•埃默里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他出生于英国斯塔福德郡特伦特河畔斯托克,曾在一艘驶往中国的日本游轮上担任摄影师,1980年作为游客来到中国,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后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定居并继续从事摄影工作。本书就是埃默里1980年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所拍摄的照片整理而成的摄影集。

近些年,一些不断被发现和呈现的关于中国的影像,尤其是外国摄影人镜头下的中国,在唤醒国人记忆的同时,也在不断填充与丰富着与中国有关的影像史料。显而易见,当时的埃默里处处带着好奇的眼光在拍摄,他也没有试图在影像中掩饰这种好奇,横向对比1980年代同时期的国内摄影作品,可以看到在观察角度、拍摄方式甚至摄影技术层面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有意思的是,埃默里这些几十年前的影像与我们当年面对的是共同的历史,却提供了迥异的认知,而这种迥异的认知现在看起来,与我们现在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更加贴近。

 

 

《伤感之旅·第十年》

[日] 荒木经惟、 [日]荒木阳子  著

赵婉宁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年06月


如果隐去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这本书读起来就是女性视角下的一对夫妻的欧美游记,文字流畅、柔美,处处体现着女性细腻的心思,例如女主人公会仔细记录下每一顿餐食中菜肴的口感和味道,认真描述在街头的咖啡馆中遇到的美丽装饰……但是无法忽视的是,书中的主角是荒木经惟和阳子,这就让影像中的温馨覆盖上一层忧郁色彩。1971年,被认为是荒木之缪斯的阳子不顾世俗的眼光和家人的反对,选择与荒木一起度过了人生中的近20年。这本书记录的是这对夫妇结婚十周年的一次旅行,虽然书中对荒木所着笔墨并不算多,但是只言片语之间仍然让我们看到一个放荡不羁、视拍照为原始冲动的荒木经惟真实的一面。这次旅行的9年之后阳子去世,回想荒木为阳子做的书从一开始就冠以“伤感”字样,真是一语成谶,这大概也在无意中暗合了苏珊·桑塔格所说:“照片制造的着迷,既令人想起死亡,也会使人感伤。”



 《皱纹》

[法] JR  著

真真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20年09月


神秘的法国街头艺术家JR,经常以手持大刷子的“耍宝”模样出现在公众面前,在这玩世不恭的姿态背后,他所关注的却多是诸如贫困、移民、文化隔阂等十分严肃的主题。JR是一位以街头为创作场所的艺术家,他认为街头艺术短暂易逝的特点契合了生命的多变与流逝,同时他也以这种方式来抵抗画廊、美术馆在艺术体系中的权利话语。这本薄薄的画册来自于JR“城市的肌理”系列作品,他通过聚焦并放大城市中老人肌肤上的皱纹来强调城市的岁月痕迹。他将这些普通人的面孔,在公共空间放大展示,形成了个人身份信息向公共艺术作品的转换。

 

 

《行动主义摄影》

[美]米歇尔·博格蕊  著

徐飚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年2月


“行动主义摄影”是作者米歇尔·博格蕊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强调摄影行为对现实的实质性介入,这种介入尤其指向存在于社会道德层面的种种不公。摄影概念多样化发展的历程中,通过摄影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算不上新话题,但却始终在图像的传播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与欧洲启蒙运动、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等历史有着内在的关联,同时也与20世纪的大规模摄影报道相关。相比之下,“行动主义”这一提法更侧重于摄影师个体所发挥出的超越摄影行为之外的实质性举动,例如直接发起筹款等。该书对西方重要的行动主义摄影实践按历史阶段和各自特点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引用资料详实,结构严谨。


遗憾的是,该书中不少摄影领域的外国人名有不少都没按通行惯例翻译,或多或少会对读者会造成阅读的困扰。

 


《好照片的愉悦》

[英]格里·巴杰  著

阳丽君、翟希  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20年10月


这本书汇集了摄影评论家格里·巴杰近三十年来关于摄影的写作和思考成果的总结。他于2007年完成的另一本著作《摄影的精神》在引进国内之后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相比而言,这本《好照片的愉悦》是巴杰从更加个人和深入的视角来叙述对于影像的理解。在叙述中,巴杰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视角,他强调个人观点的同时又为其他观点留出足够的空间。全书以重要影像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为主线,同时辅以对影像艺术趋势与现象的提炼、总结。在全书的最后,巴杰对当下影像呈现与制作的手段表达了个人的观点。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著

王乃竹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这是一本700页的对谈录,作者奥布里斯特曾是英国蛇形画廊的联合总监,著述颇丰,是一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批评家。本书收入了他与19位艺术家的对谈,他们都是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如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与摄影密切相关的画家如大卫·霍克尼、格哈德·里希特,等等,他们中有的已经离世,有的仍然活跃在艺术前沿领域。访谈内容纵横艺术思考的各个方面,这些言论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判断与艺术态度,也是当今时代的思维火花。

这本书虽厚却质地轻盈,开本比例为掌阅体验做了优化,没有将就纸张的裁切成本,体现出一种极致简约的文艺气息;过塑工艺没有放在封面,而是置于封底,捧着的时候可以产生一些防滑阻力,手感舒适,似乎是在暗示读者,本书也便于户外阅读。

 


《摄影实验:52个任务清单》

[英]克里斯·加特库姆  著

丁艳华 译

2020年8月

中国摄影出版社


《风景摄影:52个任务清单》

[英]罗斯·霍迪诺特、[英]马克·鲍尔  著

田真、黄丹莹  著

2020年8月

中国摄影出版社


与市面上大量存在的教程类丛书不同,该从书以任务清单的形式把有趣的摄影实践类型进行了分别罗列,页面上还预留了笔记空位,以激励读者进入自我创新的状态。2019年的编辑推荐图书中,我们曾推荐过该系列的“街头摄影”,2020年出版的这两册延续了这套丛书以“任务”来打通摄影技术和理念的做法。“摄影实验”包括了失去焦点、抛起相机、燃烧照片、图文结合等52种手法或类型,其中有的属于视觉游戏,有的也多见于严肃的艺术创作,对于一般摄影爱好者而言,放下“艺术”的包袱,尽情体验创作的乐趣,不失为享受摄影的一条路径。“风景摄影”包含了极简构图、逆光摄影、神秘的雾、以光为笔等52项“任务”。比起常见的千篇一律的风光摄影而言,“52个任务清单”系列为我们提供了摄影实践中多种视觉表现手法的思路。尽管,52这个数字或许只是一个象征,但这些已经足够普通玩家“忙”一阵了,或许它还可以启发实践者开拓更为多样化艺术尝试。





招聘丨加入我们,一起做有品格的杂志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1年6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